為了以更加生動鮮活、群眾喜愛的方式普及大運河知識、傳承大運河文化、弘揚大運河精神,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社科規劃辦組織制作了“‘社科小普’帶你看大運河文化帶”系列科普動漫片,并于2019年12月27日正式上線發布。配合科普推廣活動,相關社科專家還從多個角度撰文,普及大運河文化知識。這次,由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陳喜波教授講解北京與大運河的相關知識。
在中國的版圖上,大運河和長城兩個彰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宏偉工程構成巨大的人字型的一撇一捺,橫亙于中華大地之上,其交匯點就是我國的首都——北京。北京擁有運河和長城這兩個中華民族金名片,是向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歷史上的北京,得益于運河的滋養而不斷成長和壯大。可以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北京的富庶和繁華。北京運河起源很早,秦始皇北逐匈奴,就曾從山東沿海地區運糧至天津一帶的海口,然后借助“北河”運輸至邊境地區,這是關于北京地區最早的利用運河漕運的文獻記錄。東漢時,上谷太守王霸,曾利用“溫水”實行漕運,將漕糧運道上谷地區。秦漢北朝時期,幽州(今北京)為中原王朝的邊鎮城市,駐軍眾多,由于土地相對貧瘠,不得不從中原地區運輸糧食至此,可以說北京城自古就沒有離開過運河的支撐。隋煬帝為征伐遼東而開鑿了永濟渠和通濟渠,北通涿郡,南達余杭,大運河第一次將北京與中原地區連接起來,北京的城市命運從此也發生重大轉折,開啟了從王朝邊疆重鎮向國度轉變了歷程。金元明清四朝皆定都于北京,為滿足都城龐大的人口消費需要,歷代王朝遂利用大運河從南方將漕糧源源不斷運輸至北京。元代在隋唐大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為今日京杭大運河奠定了基本格局。明初大運河山東段運河水源問題得以解決,大運河才真正發揮作用,成為維持都城繁榮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的經濟命脈。清末,隨著漕運的結束,大運河也完成了運輸漕糧的歷史使命。雖然漕運結束了,但京杭大運河自濟寧至杭州段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內河航運功能,依舊是一條流金淌銀的黃金水道。
北京是重要的運河文化城市,至今保留著非常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北京地區的運河河道水系格局仍然得以完整保留。北京和通州之間的通惠河,早在元代就發明了現代船閘技術,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書寫了中華民族的銳意創新的傳奇;號稱“九十九道灣”的北運河,則蘊含著古人既實現運河有效治理,又能保障漕船順利航行的民族智慧。南新倉、北新倉等倉儲文化遺產展現了明清時期北京城府庫充盈的歷史盛況,金磚廠、皇木廠、花斑石廠等眾多地名講述著明代“大運河漂來的北京城”的故事。八里橋車馬雜沓,京通四十里地之間車馬絡繹不絕,張家灣通運橋人來人往,“京東第一大碼頭”見證了中外人士匯聚京華熱鬧景象。乾隆年間,朝鮮使臣樸趾源來到大運河畔,曾留下“(潞河)舟楫之盛,可敵長城之雄”的千古名句,氣勢恢宏的漕運盛景展現了古都北京作為運河名城的磅礴氣勢。
歷經千年發展演變,大運河逐漸流淌進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體現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符號。來到北京,既要領略長城的雄壯之美,也要感受大運河的陰柔之秀。請您駐足在北京大運河畔,傾聽大運河講述那不朽的千年往事。(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陳喜波教授)
大運河系列科普動漫片已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線,同時線上線下矩陣式傳播,大力普及運河知識,傳播運河文化。